2016/4/17

中國文學批評史(二)─期中考古題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文學批評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中考考古題
一、墨子倡行的立言準據、持論理由及造成的影響各為何?其次,請簡述墨子對「文學」的觀點、晚出談辯墨家在批評史上的地位及其理由所在。 99年)
墨子認為「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不先立義法。」墨子的文學近於學術,他注重實質的功用,反對形式的優美,他所持有的理論是其「三表法」。在「三表法」中他提出「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之者」是正確的學說在古代有經驗依據,「原之者」是百姓確實有聽說過學說,「用之者」則是將理論具體的體現出來。
墨子的「三表法」深深影響晚出談辨墨家發展,他們繼承「三表法」的精髓,並且特別注重論辨。他們不但提出辨的意義「辨,爭彼也,辨勝,當也。」以及論辨的作用「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論辨的方法「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另外更提出九種明故的具體方法─或、假、辟、效、侔、援、推、同、異,以上皆是論辨的方法,故由此可知論辨文就是論辨,論辨文的方法就是論辨的方法,還有因為論辨文本出於先秦諸子,然而僅晚出墨家談論論辨,在文學批評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二、墨子所倡立言論準為何?與荀子、墨家後學有何關係?就墨子的「文學觀」而言,與韓非相較有何同異之處?其理由安在? 100年)
墨子認為「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不先立義法。」墨子的文學近於學術,他注重實質的功用,反對形式的優美,他所持有的理論是其「三表法」。墨子的「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類似荀子以「聖王」為「隆正」一說,但是荀子的「隆正」是聖王,墨子的義法是「三表」。其實荀子是受墨子影響,其不過是立言論準的提倡,相對墨子的論準,荀子是比較消極的反墨子之說。
韓非子認為「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孔子重視文學的純美和正名,墨子則重視實質的功用,再者「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以此與孔子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相較,「言」不過是「德」的表現,此即為孔子之純美文學,而墨子恰恰是最反對之。

三、何謂墨子「三表」?與荀子立言論準有何關聯?墨子之言有何特點?其持論理由何在?(101年)
依時代先後,孔子在墨子之前,荀子在墨子之後,而荀子提出立言論準時,一方面受到孔子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吸收墨子的思想。墨子認為「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不先立義法。」墨子的文學近於學術,他注重實質的功用,反對形式的優美,他所持有的理論是其「三表法」。在「三表法」中他提出「本之者」、「原之者」、「用之者」;「本之者」是正確的學說在古代有經驗依據,「原之者」是百姓確實有聽說過學說,「用之者」則是將理論具體的體現出來。墨子的「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類似荀子以「聖王」為「隆正」一說,但是荀子的「隆正」是聖王,墨子的義法是「三表」。其實荀子是受墨子影響,其不過是立言論準的提倡,相對墨子的論準,荀子是比較消極的反墨子之說。

四、何謂「辯」?其作用為何?《墨子》書中特別涉及論辯方法的是哪些篇章?何人所作?與文學批評是否有關係?請說明其理由所在;此外,其中「辟」與「侔」有何同異之處?請辨析之。 101年)
《墨子》〈經上〉云:「辨,爭彼也;辨勝,當也。」,即為「辨」,其作用為「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子》書中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提到論辨的方法,「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用名稱反映事物,用言詞表達思想,用推論揭示原因。按類別歸納,按類別推論),此為晚出談辨墨家所作。透過以上的篇章,晚出談辨墨家主張論辨文就是論辨,論辨文的方法就是論辨的方法,還有因為論辨文本出於先秦諸子,然而僅晚出墨家談論論辨,在文學批評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晚出墨家藉由九種方法,使人說出意見構成的原故,其中「辟」和「侔」分別為藉彼物以說明此物和藉彼辭以證成此辭,然而兩者適用是受到相當的限制,例如:「辟」應用在惠施所說的「彈之狀如弓」,但是若加上原文「而以竹為弦」,則不然。另外「侔」應用在公孫龍以孔子異「楚人」於所謂「人」,證成異「白馬」於所謂「馬」,則是說「白馬非馬」。

五、墨經有哪些篇章?其與墨子及文學批評各有何關係?又何謂「明故」?共有幾種方法?其中有哪些在使用上有其限制?其內在原因為何?請依序分別說明之。 102103年)
《墨子》書中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提到論辨的方法,此為晚出談辨墨家所作。透過以上的篇章,晚出談辨墨家主張論辨文就是論辨,論辨文的方法就是論辨的方法,還有因為論辨文本出於先秦諸子,然而僅晚出諸子談論論辨,在文學批評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明故」即為「說出意見構成的原故」,共有九種方法,分別為或、假、辟、效、侔、援、推、同、異,其中辟、侔、援、推這四種在適用上有相當的限制,其是根據物的同點所成立,然而有同點,便有異點。「辟」應用在惠施所說的「彈之狀如弓」,但是若加上原文「而以竹為弦」,則不然。另外「侔」應用在公孫龍以孔子異「楚人」於所謂「人」,證成異「白馬」於所謂「馬」,則是說「白馬非馬」。「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以知「援」與「推」不十分正確,且因其形式邏輯不同,造成不同的主觀意識。

六、《墨子》書中有哪些篇章與文學批評有密切關係?試舉例說明理由,且揣測可能的作者是哪些人?在內容上對後世有哪些影響? 103年)
《墨子》書中在〈經上、下〉、〈經說上‧下〉、〈大取〉、〈小取〉六篇提到論辨的方法,此為晚出談辨墨家所作。透過以上的篇章,晚出談辨墨家主張論辨文就是論辨,論辨文的方法就是論辨的方法,還有因為論辨文本出於先秦諸子,然而僅晚出諸子談論論辨,在文學批評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晚出墨家藉由九種方法,使人說出意見構成的原故,分別為分別為或、假、辟、效、侔、援、推、同、異;「或」是論理學上所謂的「特稱命題」,「假」是假言命題,「辟」是譬喻,「效」是求事物定律之方法,「侔」是藉彼辭以證成此辭,「援」是援例,「推」是推理,「同」是求同,「異」是求異。

七、《周易•家人象》云:「君子以言有物。」〈艮〉六五云:「言有序。」此引文是何意涵?與文學批評有何關係?並且《易》哪些篇章與文學批評又有何種關聯?試言其詳。(102年)
「君子以言有物」指的是文章或說話內容充實且具體,「言有序」則是文章與說話皆有條理,「物」是語言的內容,「言」是語言的形式,語言進為文學,故「言有物」、「言有序」便為文學批評。《易經》中有關文學的有〈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其中〈繫辭〉、〈文言〉的文學觀有四種特點,分別為「文學是模擬自然的」、「懷疑的批評」、「道與誠」、「文學形式論」。〈繫辭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輔以察於地理」以八卦為例,是最古的文字,文學是寄託於文字,故可知文學透過模擬自然而成的;「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和道家的「美言不信,信言不美」是相通的,然而「設卦以盡情偽,繫辭以盡其言」,藉由此句證實懷疑,此為儒家的文學觀,而非道家的文學觀;「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近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十足的儒家學說,卻影響載道派的文學觀,所謂的「立誠」是以「居業」的,「居業」又與「道德」並舉;〈繫辭〉和〈文言〉雖然主立誠,主載道,卻不如後世的古文家重質輕文,其提出「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表達重視文的形式,更以「開而當名,辨品正言,斷辭則備矣」繼承正名主義的文學方法。

八、《易》中與文學批評有關係的是哪些篇章?試分別舉例並說明理由;其中是否有部分理念受其他家派影響?試略陳述其大要。 103年)
《易經》中有關文學的有〈繫辭上、下〉、〈文言〉、〈說卦〉,其中繫辭〉、〈文言〉的文學觀有四種特點,分別為「文學是模擬自然的」、「懷疑的批評」、「道與誠」、「文學形式論」,其受儒家學派的影響,以「道與誠」及「文學形式論」的內涵為例,「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近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是十足的儒家學說,卻影響載道派的文學觀,所謂的「立誠」是以「居業」的,「居業」又與「道德」並舉;〈繫辭〉和〈文言〉雖然主立誠,主載道,卻不如後世的古文家重質輕文,其提出「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表達重視文的形式,更以「開而當名,辨品正言,斷辭則備矣」繼承正名主義的文學方法。

九、何謂「立言論準」?試論析荀子提出立言論準的所以然;並請釐清與墨家立言論準的異同及其理由之所在。 102年)
「立言論準」指的是建立學說及訂定研究文學之方法。荀子所主張的「文學」為學問,荀子為儒家後學,有具體以聖人為準的方法,其著作繼承正名主義,「凡議、必將立隆正然後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辨訟不決。」故有立言論準之必要。
墨子與荀子皆有提出「聖王」,然而兩者的「聖王」不盡相同;墨子認為「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與荀子以聖王為「隆正」之說法相通,實則荀子受墨子影響,故建立立言論準,與其說是受其影響,倒不如說是消極的反對墨子之說。

十、荀子提出「立言論準」之理由及意涵為何?此舉與孔子、墨子的關聯性何在?對後世文學批評又有何影響? 103年)
「立言論準」指的是建立學說及訂定研究文學之方法。荀子認為「凡議、必將立隆正然後可也;無隆正則是非不分,而辨訟不決。」即是其立言論準之理由。
荀子所主張的「文學」為學問,而孔子則主張「文學」為一切學問。孔子嘗稱堯舜,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雖然有「以述為作」的成分,但是大體上依舊以「托古改制」為主,相對於荀子為儒家後學,除了繼承正名主義,還能夠提出以聖人為準的方法;自孔子提出「以述為作」之後,便開始私家著作之風,但是孔子並非作家,無須提出立言論準,荀子則生於著作盛行之時代,又為正名主義的作家,所以有立言論準之必要。
墨子與荀子皆有提出「聖王」,然而兩者的「聖王」不盡相同;墨子認為「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與荀子以聖王為「隆正」之說法相通,實則荀子受墨子影響,故建立立言論準,與其說是受其影響,倒不如說是消極的反對墨子之說。
荀子分別提出「正名而期,質情而喻,辨異而不過,推類而不悖,聽則合文,辨則盡故,以正道而辨姦,由引繩以持曲直。」開啟後代古文家及道學家的文學觀,又有「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管一是矣。」啟示注疏家的經書觀。

十一、孟子從未言及文學,卻在文學批評史上有相當地位,其理安在?孟子文章特質如何?其肇致原由為何?試就所知分別加以析述。 102年)
孟子提出「養氣說」對文學批評史有相當的影響。「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將「知言」和「養氣」連舉,而所謂的「知言」便是一種鑑賞文辭的方法,「知言」包括隱藏片面之辭、沉溺放蕩之辭、背離正道相信邪僻之辭、屈困理屈閃避之辭,再者其認為文章之所以磅礡雄壯,與養氣有相當的關係。
後世的「文氣說」多源自孟子,但是兩者之氣是不同的;孟子的養氣與其文章有關,後世則偏指文章,孟子的氣為「集義所生者」,後世的文氣為「行文的氣勢」。

十二、古籍中對辭令的討論究竟與文學批評有何關係?其次,孔子對「文」、「文學」、「文章」的概念究竟如何?對後世有何影響?並請簡述孟子何以在文學批評史上有重要地位? 103年)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認為「文學」是一切學問,「文」分狹義和廣義,狹義的文是四教之一,以斯文自任,又有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廣義的文是「博學於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謂之文」,其包括一切應知的學問,另外「斯文」及「郁郁乎文哉」則是指一切文物制度,「文章」代表學問的形式,孔子除了重視學文的養成,對文章的修辭也十分重視,然而其目的不在修辭,而是在正名,正名主義深深影響後世文學批評,例如:墨子及荀子的立言論辨。
孟子提出「養氣說」對文學批評史有相當的影響。後世的「文氣說」多源自孟子,但是兩者之氣是不同的;孟子的養氣與其文章有關,後世則偏指文章,孟子的氣為「集義所生者」,後世的文氣為「行文的氣勢」。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將「知言」和「養氣」連舉,而所謂的「知言」便是一種鑑賞文辭的方法,「知言」包括隱藏片面之辭、沉溺放蕩之辭、背離正道相信邪僻之辭、屈困理屈閃避之辭,再者其認為文章之所以磅礡雄壯,與養氣有相當的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