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8

中國思想史(二)─僧肇與般若學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僧肇與般若學
一、不真空論
僧肇的「不真空」,即「緣起性空」。所謂的「不真空」指的是「不真」即「空」,一切現象都是假有,而假有就是不真,也是無自性的。僧肇以「假號不真」、「有非真有」、「即萬物之自虛」三個命題,論證現象事物即假即空的義理,他以「不真」解釋「萬物」,以「自虛」取代「空無」,充分闡發假有和性空的真正涵義,體現般若學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基本精神。

二、物不遷論
僧肇認為「雖靜而常往,故往而弗遷;雖往而常靜,故靜而弗流。」表明即動即靜,打破昔今遷流的俗見,進而超越時間的今昔,又從因緣的聚散以觀萬物,不離一切而超越一切,即「物不遷論」,和「緣起性空」為一體兩面。
三、般若無知論
僧肇所指的「無知」包括「無知之知」和「無知而無不知」,其無知是超越經驗的認知,般若之知是無取的智慧,它來自於物我同根的智照作用,活動於無待之境,故「聖心無所知,無所不知」。
四、涅槃無名論
涅槃的境界是超越言語思想之表現,既無生滅,亦無名相,絕非言語所能表現,故稱「無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