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10

比較教育─比較教育歷史發展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比較教育歷史發展
階段
時期
發展內容
研究方法
代表人物
1900年以前
主觀借用時期
各國教育制度現況之表面描述
傳統主觀
朱利安、庫辛、曼恩、阿諾德
1900-1960年以前
重要影響因素時期
各國教育制度背後因素
賽德勒、康德爾、韓斯、馬林遜
1960
科學研究時期
發展期
教育研究需要科學化
社會科學方法
貝瑞德、霍姆斯、諾亞及艾克斯坦、亞秋兒
1970
科學研究時期
停滯期
比較教育學者國家分布擴大、國際開發教育及學會快速發展、
社會科學理論
(重視質性方法)
1980
科學研究時期
反省期
注意課程與學校內部的問題
Gardner、馬斯曼
1990
科學研究時期
重整期
方法論的探討、比較理論的多樣化
2000
科學研究時期
復興期
發展方法論、研究領域擴充

一、第一階段─主觀借用時期(1900年以前)
1.朱利安(Jullien) ─比較教育之父:1817年提出建立比較教育學、設立國際性的比較教育機構、發行國際性比較刊物、用科學方法研究
2.庫辛(Cousin)
3.曼恩(Mann)─美國公立學校之父
4.阿諾德(Arnold)─英國比較教育先驅

二、第二階段─重視影響因素時期(1900~1960年以前)
1.賽勒德(M. Sadler):主張「學校外的事實比學校內重要;學校外事務形塑學校內事務」
2.康德爾(I.L Kandel):強調「民族性」之於比較教育的重要性
3.韓斯(N. Hans):提出影響教育發展的三大因素─自然、宗教、世俗
4.馬林遜(V. Mailinson)

三、第三階段─科學研究時期(1960年以後)
1.貝瑞德(G.Z. Baraday):提出比較研究與區域研究,以及四階段研究模式
2. 霍姆斯(B. Holmes):提出問題中心法,以及四步驟(選定及分析問題、擬定解決的政策方案、確定各有關因素、預測可能發生的結果)
3.諾亞及艾克斯坦(Noah & Eckstein):提出假設驗證法,以及七步驟(界定問題、建立假設、概念操作化及指標確立、選擇個案、蒐集資料、處理資料、檢驗假設及研究結果解釋),還有比較教育發展階段
階段
時間
特色
旅人見聞階段
希臘羅馬時期-19 C
蒙田提倡旅行教育
教育借用階段
1900年以前
即主觀借用
國際合作階段

國際機構共同編輯散步教育資訊
因素影響階段
1900-1960年之間
即重視影響因素時期
社會科學階段
1960年之後
即科學研究時期
4.亞秋兒(M. Archer):提出型態生成論三階段解釋教育制度的產生和變革,以及兩循環
三個階段
(1)結構制約─受過去行動制約,社會已具有相當的系統特質
(2)社會互動─社會行為受到結構制約,但是不完全由結構決定
(3)結構精緻化─形成新的結構,形成各種利益團體衝突與讓步後的新結構
兩個循環
(1)教育從私人活動變成國家制度的過程
(2)教育成為國家制度後的演變

四、第四階段─後現代、後結構、後殖民時期(1980年之後)
1.加德納(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

2.馬斯曼(V.L. Masemann)─批判民族誌分析各國教育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