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老子
老子(李耳、老聃)
一、書籍
(一)魏晉王弼注本(81章)─通行本
(二)漢代帛書老子
1.甲本:文字介於篆隸之間,不避劉邦之諱,推斷抄寫時間為秦漢。
2.乙本:隸書,避劉邦之諱,不避惠帝劉盈和文地劉恆之諱,推斷抄寫時間為文景之前。
Ø 《德經》在前,《道經》在後
(三)郭店楚簡《老子》
主要內容為先秦原始儒家與道家典籍,包括迄今發現最早的老子版本和十多篇孔子及弟子思想史料
二、中心思想
(一)常與反
1. 常道:萬物人事多變,盼人依常道而行。
2.反者道之動:道的規律,即循環「大、逝、遠、反」的運行。
(1)意謂「返」:循環往復之義,於此道運行之規律
(2)意謂「反」:現象界之呈現,無不是相反而相生、相反而相成。
(二)無為、無不為
1. 無為無執→常道←虛靜、靜篤(自覺心)
2. 無為(心態)→無不為(實用力量)
道可道,名可道;名可名,非常名
解釋
|
儒家
|
人生的道路離不開人間的名份,道路在名分,正名盡分,就天下有道。
|
道家
|
人文認可的道跟名,已不是自然常在的道與名。
|
補充
人文的認可,代表有心的執著,有心有為,構成人為造作,就不是無心不造作道,道回歸自然無為,沒有人規定,也沒有人對抗,反而是恆常、真實的。
三、無為的開展與運用
(一)守柔不爭─「以水喻道」
1.老子認為萬物皆在「反」之中,因此強而至強,終必轉弱。
唯有守柔不爭,以柔克剛才是人生適宜的態度。
2.老子「以水喻道」,人處世遇事要隨順自然之道,如水遇曲則曲、遇方則方,隨圓則圓。
3.不爭故無尤
有為有執越強,成敗的喜悅或失敗也越強。若能守柔不爭則無成敗,無成敗之執著。
有為有執越強,成敗的喜悅或失敗也越強。若能守柔不爭則無成敗,無成敗之執著。
(二)政治論─小國寡民
(三)絕聖棄智─反璞歸真
有人以為此理論是對儒家之仁義道德之否定,然而老子的否定不過世其表達其思想之方法,非最終的目的,他利用文化否定的方式,達到治療人在文明中,因過度陷入,而產生的心靈痛苦。
1.超越「形驅我」
形驅我即因過度追求所產生的競爭心、分別心和貴賤感。
2.超越「認知我」
老子避免人為過度開發,故推崇去巧智,以守住素樸自然之心。
3.超越「道德我」
老子的道是自然而然的真樸之道,故主張絕仁歸道,即「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的道
1.道與名在於人文生活。
2.道是自然之道。可道是為了人文生活、溝通、認識的運用,而外加的定義。
3.「道」非感官經驗的直接對象。
二、道創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2. 二、陰、陽
三、道的特性
1.道具創生性
2.道超越萬物
3.道運行於萬物萬象之中,對現象界具有規律的支配性
生而不有、微而不恃、長而不宰
不有、不恃、不宰 = 不德 = 下德
生、為、長 = 德 = 不德
翻譯
生而有,生了他欲認定他歸我所有,等於沒有生他;為而恃,為他長大做了一切卻恃為己恩,等於沒有為他做什麼;長而宰,帶他長大卻由我主宰,等於他沒有長大。
實有層的有德
作用層的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至高無上的德,是不執著於德,這才是有德;最低等的德是遵守教條式的德,是以無德。
天地不仁,聖人不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無常心就是不仁,以百姓心為心,以百姓為芻狗。天地生萬物是無心,放開萬物讓萬物自長自滅,聖人生百姓是無心的,放開百姓讓他們自在、自得、自滅,人與萬物因此重歸自然規律、大道彰顯。
補充
儒家重實理:生生之德
道家重虛用:無為而無不為
孟子:實用層─仁心不發用
老子:作用層─仁心不執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