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荀子
荀子(況)─儒家繼承者
《韓非子‧顯學篇》:「孔子死後,儒分為八,有孟氏之儒,有孫(荀)氏之儒。」
孟子→仁學的發揮→心性之學
荀子→外王禮憲之緒→禮義之統
一、天
道家:法自然,天具形而上的特性
荀子:天人之分,重視人道的禮義成德教化;人不法自然,仍須利用自然
自然天
自然界本就存在,物理性質的天
天人之分:人事的吉凶禍福,往往經由人的行為影響決定,而與天的意志無關,人應瞭解天只是自然的規律而已;天是天,人是人,人士的成敗需由人自己反省檢討,是否對應得宜所致。
二、性惡論
性:人生而本有的感官本能及生理慾望,是與動物所具的「不可學、不可事」的部分。
→性
孟子:道德本質之層次
性惡說與早期儒家〈性自命出〉有關,但不完全相同。
→凸顯化性起偽的重要性,建立人文世界的起點。
三、化性起偽
荀子是自然之性為天生自然,人要去欲之惡,則要做到「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以人為努力配合禮義師法,達到「偽」的作用。
性:本質、偽:人為
1.
動機:師法教化的功用
2.
依據:以知識之學習、累積和禮義客觀之規範,進行「化性起偽」
3. 共同點:教化對人的影響
相異點:(1)孔子:內在自律、荀子:外在他律
(2)孟子:性善論、荀子:性惡論
4. 缺失:
(1) 化性起偽不可作為動機,其是一種功夫和實踐。
(2)認知心不能作為評判善惡的基礎。
(3)無法說明聖人本身如何化性起偽。
四、心論─虛壹而靜
1. 定義:荀子的「心」是認知心,具思考、判斷的能力,具「形之君,神明之主」。
2. 作用:重視心的知慮作用,強調心能自由判斷選擇。
3. 缺失:認知心不能由內在自主產生道德根本動力,需經禮義師法施教才能作用,故心只能觀禮,不能生理。
孟子
|
荀子
|
|
定義
|
心即是性,心和性為人之價值和道德主宰根據。
心兼具有價值判斷與認知選擇的能力,孟子主張由心的省覺來主導人的行為。
|
心有認知選擇的能力,能知善知惡;但未涉及道德的主宰與自覺的討論,只主張「虛壹而靜」。
|
內涵
|
以仁識心,其心是自覺心,透顯「德行之體」。
|
以智識心,其心是認知心,透顯「知性之體」。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