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

訓詁學(一)─期末必考題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訓詁學(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末必考題
一、 讀如(讀若)、讀為(讀曰)、當為
作用:1.以本字訓借字、2.用今字訓詁字、3. 用正字訓俗字、4. 用習見訓罕見、5. 用義切訓義疏。
作注術語
定義
異同
段玉裁之舉例
讀如、讀若
擬其音注音,多用於擬聲,有時兼假借,為比方之詞
單純擬音,有時還兼假借
「鼾」如若「汗」,因二字同音,故用「汗」 擬「鼾」音。
讀為、讀曰
換字表達,改讀為某字,用本字以釋借字,為變化之詞
義隨音讀而變,用來求取本字訓借字
以「畔」解「泮」是破其音讀而訓之,故「泮」讀為「畔」。
當為、當作
原文字有誤,應改作某字,但若「當為」不出現「字之誤也」、「聲之誤也」,其定義便不那麼周延
原文之字有誤,而應改做某字
「祀」、「袷」二字,兩者沒有 聲音關係,義又「袷」優於「祀」,則毛〈傳〉以「祀」當為「袷」,是改正其字

二、 同源字
(一)定義
凡同一來源或先後同時產生之字,且音義相近、音近義同、義近音同皆屬同源字,並以語音(或同音)或字形的差別表相近概念。
(二)來源
某些字本是一詞、同音,後產生細微及分別的意義,而分化成兩個以上的讀音,有時讀音也未不改變,只是用途不同,字形也有所不同,而造成此原因為「古今分化」和「方言差異」。
(三)舉例說明
字例
部首
說明
但,裼也。从人旦聲。
徒,步行也。从辵土聲。
唐,大言也。从口庚聲。
意同小雨、微雨,音近唇聲明紐,故為同源
宣,天子宣室也。从宀亘聲。
瑄,璧六吋也。从玉亘聲。
皆有「大」義,同音,為同源詞。
●=閒湅, 也。从水柬聲。
練,湅繒也。从糸柬聲。
鍊,治金也。从金柬聲。
煉,鑠治金也。从火柬聲。
柬有冶之使精之意,四者同音,故同源。
溦,小雨也。从水溦聲。
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聲。
濛,微雨皃。从水蒙聲。
霢,霢霂,小雨也,从水脈聲。
意同小雨、微雨,音近唇聲明紐,故為同源。
娠,女妊身動也。从女辰聲。
震,劈厲振物者。从雨辰聲
振,舉救之也。从手辰聲。
䟴,動也。从足辰聲。
唇,驚也。从口辰聲。
凡從辰之字皆有動之意。
襛,衣厚皃。从衣農聲。
醲,酒厚也。從酉農聲。
濃,露多也。从水農聲。
膿,腫血也。從肉農聲。
穠,花木盛也。從禾農聲。
凡農字皆訓厚。
詖,辨論也。……从言皮聲。
皮,剝取獸革者謂之皮。
柀,黏也。从木皮聲。一曰:析也。
破,石碎也。从石皮聲。
凡从皮皆有分析之意。
蔈,苕之黃華也。从艸票聲。一曰:末也
鏢,刀削末銅也。从金票聲。
標,木杪末也。从木票聲。
金部之鏢、木部之標皆訓末;古謂本末曰本標。

三、 右文說
(一)定義
由宋人王子韶所提倡,是以漢字形體結構之特性,而主張從聲符推求字義的學說。
漢字中的形聲字,因「聲符」多半居於形聲字的右邊,故為其學說之重心,學說內容主要是說明形聲字聲符是「聲中兼義」、「聲符示義」,也就是聲符和字義也有一定的關聯。
²  聲符示義:指的是聲符與其字義具有一定關聯或意義。

(二)要點
1.提出「類」與「義」,其認為「其類在左,其義在右」,指的是形聲字的形符僅表示事物的類別範疇,其聲符才是具體意義所在。
2.聲符相同之字,含有一種共同的「意義」,以淺、錢、殘、賤等字為例,其形符都是「戔」,皆有「小」之意義。

(三)不足之處
右文說提供「聲近義通」之基礎,因而出現了兩個謬誤:
  1同源詞雖必聲近,但不一定聲旁相同,如超與卓。
  2旁相同雖多聲近,但卻無同源,如楚與礎。
有些聲符純粹只是表音而無表義。

四、 反訓
(一)定義
訓詁學中常用的方法,由東晉的郭璞提出。若一字不能依常義來解釋,則使用反面的意義去說明,即以相反的意思為訓。一個詞包括正反兩個義項,是詞義引申發展的結果,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其關係有四:義本相因、假借關係、音轉關係、語變關係。
(二)字例
1.以苦為快
苦字通常的意義,都作痛苦解,快字通常可以解釋為愉快或快速,由於聲音的移轉所造成苦字在古籍中,也有解釋為快速的例子。
2.以臭為香
由於語義的引申所造成。臭字原來只是氣味的總稱。
因為在經典中將其與聲、色、味對舉,不可能是欲香氣相反的臭氣之義,臭字後來變成惡腐之氣,顯然是由於語義的變遷,人們才又造嗅字。
3.以徂為存
說文》:「徂,往也。」、《爾雅‧釋詁》:「徂,在也。」往是前往,徂是存在,存在可以說是不往。
4.以曩為曏
《爾雅‧釋詁》:「曩,久也。」《說文》:「曩,不久也。」因此,曩既是久,又是不久。
5.以故為今
「肆,故,今也。」肆訓故今,是承上起下之詞。
6.以亂為治
亂字通常都解作混亂無條理之義,但說文》《爾雅》皆訓為「治也」,《廣雅》又訓為「理」也,由詞性的轉變活用而造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