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

中國思想史(一)─期末考小考【參考解答】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末考小考參考解答
一、名詞解釋
1.隆禮重法
是為荀子提出。荀子認為人的天性是追求利益的,故以「禮」作為人對利益無限追求的限制,然而兩者衝突之下,為確保公共秩序的正常運作,荀子又以「法」來管制社會的必然性及必要性,力求保持利益及道德之平衡。

2.心齋坐忘
是為莊子的修養論。心齋的內涵為「虛而待物」,坐忘的內涵則為「離形去知,同於大通」。莊子認為心不受耳目經驗之知,以無名、無己、無為和無功之作為,以「忘」及「化」為目標,才能使自我回歸真實與和諧,並令虛靜之氣和天地萬物相通。

3.天志、明鬼、非命
是為墨子之思想。墨子認為「天志」為萬物主宰,其全知全能、無所不在,能對人的行為進行賞賜和懲罰,通過「置天志以為儀法,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距」的方式,強迫統治者接受其主張。因墨子主張的天是「人格天」,其認為鬼神的存在能使人不敢自私自利,願意釋出良善、接受「兼愛」。墨子不反對天命,卻厭惡定命,其「非命」之意是鼓勵人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不可沉溺於定命論,而消極怠惰。

4.三表法
是為墨子的方法論之一,其偏重於經驗的證實或偽證。墨子認為言論需設定一些標準和儀法,以其判斷言論是否正確的基本依據,故三表法之內容有三: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主要是根據前人經驗教訓,和求於古代典籍,以確立言論;原之是從普通百姓的感覺經驗中尋求立論根據,它和第一表的不同在於:前者屬於直接經驗,後者屬於間接經驗。用之是指將言論應用於實際的政治中,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相當現在的驗證方法。

5.白馬非馬
是〈白馬論〉的中心思想,也是公孫龍的成名之論。透過兩種層面分析「白馬非馬」:一為內涵,二為概念的延伸。馬的內涵是指一種形體,白的內涵是指一種顏色,「白馬」是在形體之前加上顏色的規範,故二者因為性質不同。「馬」的外延包括黑馬、黃馬等各種顏色的馬,若是指定說要白馬,給的卻是其他顏色的馬,則表明「白馬非馬」。

6.性三品
是出自董仲舒,也是漢代人性論的通說。董仲舒將人性分為三品: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聖人之性指的是有智慧之人,中民之性是一般人,斗筲之性則是劣等人,董仲舒認為君王承襲天命,有教化人民的權力,故性三品可說是其服務政治的學說。

7.法著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於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
此段文字出自於韓非子。韓非子受到商鞅的影響,十分注重法、勢、術,而他所主張的法有三種特色:成文法、安定性、公平性。成文法是法令必須以書面形式、明文公布,使民周知,安定性是指法令需要有其確定性,賞要「厚而信」,罰要「重而必」,不可朝令夕改,公平性則是指法令應該具備公平性,令其效力及於所有人,「法不阿貴」不因階層的不同,而有差別待遇。

二、申論題
1. 《易傳》何以稱為道德形上學?
宇宙萬物都處於永不止息的生化過程中,然而一切皆以陰陽二氣交和變化引發,因此萬物存在有規則可循,〈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此道是指這種變化的規則,它不僅超越時間和空間,也成為萬物終極的根源。

2. 面對周文疲弊,墨子提出「兼以易別」之內容為何?
「兼以易別」是墨子針對社會秩序崩壞,為了重建人與人的關係,及社會的倫理原則所提出的解決辦法。墨子將「兼以易別」分為其主要四個思想實踐:兼愛、非攻、尚同、尚賢。兼愛的定義是視人如己、不分親疏遠近、貧富貴賤,同等程度的愛人。墨子提出非攻不僅是他反對戰爭,也因為其偏重戰爭的實際後果分析其利弊,他認為攻伐對於戰爭雙方百害而無一利。尚賢和尚同是墨子政治的主張,尚賢是指任用賢才,不計其出身貴賤,依其能力給予相當的位置,尚同是指一切有關善惡和是非的意見都要統一,並且服從上位者。

3.試述荀子「化性起偽」之主張及其意義。
荀子主張「性惡論」,他認為放任惡的發展是引起人與人之間的爭奪和賊殺,是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源,故惡相對「善」的產生,他提出「化性起偽」的說法。化性起偽指的是一種工夫與實踐,墨子的「性」指的是人生本有的感官本能與生的欲望,需要倚靠後天的教化,才能使人符合道德的標準及社會的期待,而「偽」便是指此教化人的人為力量。荀子透過化性起偽強調教化對人的影響,與孔孟學說不謀而合,但是他所認為的教化實與孟子相差甚遠,其認為的教化是以禮義師法的外在力量,去節制人的動物性欲望,以避免其流於惡的發展,而非幫助人擴充內心本有的善良。

4.試述老子以「道」為本體的宇宙論。
老子認為道在萬物之前,而能創生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文句中的「三」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一、天、地三者,老子認為天地與萬物是個別創生的,然而,創生萬物之前為天地,有天地的存在,萬物才得以滋養茁壯,另一種指一、陰、陽三者,即天地創生而有陰陽二氣透過聚散變化,而創生萬物。

5.試述莊子「道通為一」之義及「逍遙遊」之境界。
「道通為一」的概念來自於莊子《齊物論》。莊子藉由暴露事物存在之相對性與不確定性,引出「萬物齊一」的概念,其道是為透過個人身心靈的體驗與精神的提升,轉化到達的一種境界,與老子的道不同,莊子相對強調的是體現生命精神的超越和遊賞,而道通為一的意義,便是指人在生活修養臻於圓滿,能夠專注心神而順物自然,切合自然之道,全生養生而無虞。逍遙遊是莊子修養的過程,消是修養的工夫,遙是修養的境界,遊則是修養的結果,解除形驅的束縛與心知的限定,生命方能解脫無所顧慮。

6.請略述董仲舒「天人相與」的神學體系及其意義。
  天人相與是董仲舒的人性論,其中包括天道陰陽和人副天數兩個概念。董仲舒認為君臣、父子和夫妻皆取於陰陽知道,陽處於主導地位,陰處於從屬地位,他將人的身體構造與天相比,推斷天與人同類,但是天的位階高且尊貴於人。董仲舒的天是為「神格天」,天化為神,能夠施惠於百姓,君王受命於天,也應依循「天垂象,聖人則之」的規範,其統治、言行及價值都要符合天意而行。董仲舒此學說的意義是為統治者之權力合理化及合法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