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9

中國思想史(二)─王充思想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思想史(二)筆記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王充思想
一、著作
王充所著的《論衡》「篇以十數,亦一言也,曰疾虛妄。」,王充主張以客觀態度對古今學說進行評論,「疾虛妄」分別代表其批判精神,「疾」代表厭惡,「妄」代表錯誤,「虛」代表虛假,其中《論衡》中以「虛」為篇名的,都是以批判為主,如〈感虛〉〈福虛〉〈異虛〉,充分體現王充對讖緯神學的批判精神。

二、元氣說
「元氣,天地之精微也。」王充認為元氣為自然最微小的物質,是統一且孕育萬物的根源,他所提出的元氣說雖然是對天人感應的反動,但是其深受老子及荀子的天道觀影響,卻又不同於兩派學說。老子所認為的自然是人放開一切人為,回歸並遵循自然,荀子則認為自然不具有意志,無法左右他人,人只要能夠利用自然生活即可,王充卻認為天是有意志,但是不具有左右人的能力。

三、無神論
王充所提出的「元氣論」與當時的神學思想衝突,他便接著提出「天道無為」、「天意人心」之說。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應」為帝王統御之術,帝王之情緒可以直接引起天氣變化,但是王充指出「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意不隨行而應人」,反對政教合一的說法。

四、方法論
王充思想體現的基礎為「以心考物,以事證驗」,以其經驗知識為依託,建構其自然宇宙論。王充認為人的才智有高低之分,提出「知物由學,學知乃知」的認知前提,主張人的認知是直接訴諸感官經驗,後透過「不徒耳目,必開心意」補充其感官經驗之侷限,自「以心原物」出發,他進一步提出類似歸納、概括、演繹、推理等方法,最終由「明於有效」、「定於有證」確立認知結果。

五、偶成說
王充發現自然現象之間存在一種因果聯繫,這種因果聯繫是有其內在根據,「若夫物事箱遭,吉凶同時,偶適相遇,非氣感也。」他認為皆屬春種秋收、路拾遺物
「偶適相遇」,然而世間確實存在必然,他便以「物氣相感」解釋此聯繫是由物氣的本性決定的。

六、命定論
王充「以氣為性」提出「命定論」,此學說之根據可追溯其「元氣說」,可說是集其思想之結論。王充的「命」非人性本善本惡,也無關命運吉凶,「凡人遇偶即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壽夭之命,亦有貧賤富貴之命。」他所提的「命」是人生際遇。
王充認為人透過氣成就其個性,由禀氣強弱成「壽夭之命」,由禀氣厚薄成「富貧之命」,由禀氣清濁成「貴賤之命」,進一步說明才智與愚昧之差異,最終合氣之清濁厚薄成「善惡之命」。但是此學說有兩大缺失,一是否定因果和人文,二是否定道德操守與吉凶禍福的關係,則無法安定人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