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文學批評史(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末考筆記─第一章後半部
一、歷史的隱藏
² 史家的責任是求「事實的歷史」之真
(一)原始的隱藏
因:史料的缺陷
1.史料對於事實有相當的距離─「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2.史料對於事實不能盡言盡意,卻有時擴大其辭─「一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為千。」
3.史料太容易散失─「文久而滅,節族久而絕。」
² 歷史的方法如自《左傳》之終,史無記載而顧炎武可以意推其變。
(二)意識的隱藏
因:編著者的成見
² 成見養成之因:1.時代意識、2.個人好惡、3.個人見識
例如:五四之前的文學觀念是載道的;五四之後的文學觀念是絕情的。
² 編著歷史者應有一種超然(客觀)的態度
二、材料的搜求
² 我們的主觀成見由時代意識造成,也由其怯除。
作史客觀
|
|
1.搜求史料
|
搜求史料之最好的客觀方法─荀子「虛壹而靜」
→合於自己之意見之史料易發現,異於則忽略。
|
2.敘述史料
|
|
3.解釋史料
|
|
4.處理史料
|
三、選敘的標準(陳述史料)
(一)述要
² 述要不只是臚舉大綱,且需探詢要領。
² 哲學家的一切見解和批評家的一切批評,以其根本觀念為出發點。
例如:
對詩的根本觀念
|
目的
|
意義
|
白居易
|
不滿意晉、宋、梁、陳的詩人
|
上以補察時政,下以洩導人情
|
蘇軾
|
稱讚魏晉作風
|
超然自得的風格
|
結果
|
根本觀念是因,作家作品批評是果。
|
² 根本觀念指的是自己的宗旨。
² 編著史料者的目的:向讀者展現作者的宗旨(也就是根本觀念)。
(二)創述
1.純粹的創造
2.綜合的創造─因襲成分高
3.演繹的創造─學說由前人所創,由後人所應用
4.因革的創造─曲解原意,釋出己見
四、解釋的方法
(一)因果的解釋
解釋內容:為什麼
1. 釋因:時代意識、文學體類、文學批評家
2.釋果:同【釋因】
(二)意義的解釋→使用「直解法」,避免誤解
1.明訓:順釋其意
2.析疑:分辨批評家和哲學家的根本觀念
3. 辨析:辨別有價值的學說,與眾不同的異點
五、編著的體例
² 編著(處理史料者)之最好的客觀方法:章學誠「盡其天(本然)而不益以人(人為)」
盡其天:盡依「事實的歷史」之真
益以人:編著者任意去褒貶
² 任意褒貶之因:1.狃於自己的成見、2.拘於自己的體例
² 史書的體例:
編年體
|
紀傳體
|
紀傳本末體
|
以年代為綱
|
以人物為綱
|
事類
|
學術史、文學史
|
學術家及文學家評傳
|
分類文學史、專題論文
|
《左傳》、《通鑑》
|
《史記》、《漢書》、《宗元學案》、《明儒學案》
|
《宋史紀事本末體》、《明史紀事本末》
|
² 綜合體
編年體(分中國文學批評史時期)
↓
紀事本末體(依文體分類)
↓
紀傳體(依批評家分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