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四必修‧中國文學批評史(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中考古題【100~103年】
一、羅根澤認為「批評」一詞不妥的理由何在?後來他著書仍名為「文學批評」的原因何在?並請分辨「解釋的批評」與「批評的解釋」是否相同?且舉實例以証說兩者與文學批評史的關係所在。(99年)
羅根澤認為「批評應改為評論,因『既不概括,又不雅馴』」,然而現代用語多以「批評」為題,故其屈就於流行。解釋的批評之實例為賦比興分類,編撰《詩經》者並沒有刻意提出何為賦比興,而是後人為賦比興做出定義,是為《詩經》之寫作技巧。批評的解釋是指合乎詩人或創說人的意旨之言論,以劉協《文心雕龍》中分析比:「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義。」為實例,由上述兩者之舉例說明,清楚解釋的批評與批評的解釋是不同的。
二、歷來「文學」作界說的方式有幾種?試列舉古今實例以証說之。再者,羅根澤取用何種界說方式?其所持理由何在?請說明之。(102年)
歷來「文學」作界說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廣義、狹義及折衷義,廣義的文學包括一切文學,狹義包括詩、小說、戲劇及美文,折衷義則是包括詩、小說、戲劇、散文,羅根澤取用「折衷義」作為其對文學的界說方式,其理由有三:第一點是中國文學史上十之八九時期是採取折衷義,第二點是以《文心雕龍》為指標,第三點有許多文學批評論文是在分析詩與文的體用、關聯。
三、何謂時代意識?與其作家、作品、文學體類及文學批評之間各有何關係?並請各舉相應實立以証說之。(100、102年)
何謂時代意識?與文學批評究竟有何關聯?試舉中盛唐的詩論為例,以証說之。(103年)
時代意識簡單來說是對時代的了解,若是加以解釋是指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根本觀念,每個時代也有各自的根本觀念,以中盛唐的詩論為例,其主要以「上以補察時政,以洩導人情」為主,便是所謂「人生文學」的理論。人生文學理論由陳子昂的「以義救國」為發聲,元稹及白居易為集大成,主張放棄彩麗的藝術詩,改作比興的風雅詩,以矯正時代之頹喪。
四、文學與文學批評的關係是如何的?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的關係又是如何的?吾人應如何嚴守分際?如要探究韓愈的文學批評,面對蘇軾稱「文起八代之衰」這則文獻時,各在文學史或文學批評史上應如何正確應用?
(102年)
文學與文學批評的關係共分為三項,分別為文學裁判、批評理論、文學理論,其作用依順序為批評過去文學、指導文學裁判、指導未來文學,以探究韓愈的文學批評,面對蘇軾稱「文起八代之衰」這則文獻為例,文學史上可以徵引韓愈之成就,但是若從文學批評史的角度則不需要徵引韓愈,反而要多著墨於蘇軾對韓愈的批評。
五、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特點有哪些?中國文學批評家最熱衷的對象為何?試就所知舉例兩則以証說。以上這些獨有的批評現象其肇因又為何?試逐一簡述之。(101、102年)
中國文學批評史的特點有1.側重文學理論、2.側重指導未來文學、3.作品褒多於貶、4.多以作家反串、5.為創作的引導、6.求好>求真、7.尚用>尚知。中國文學批評家最熱衷的對象為李白與杜甫。
六、羅根澤是採行何種「文學批評」界說?其理由何在?再者,有關「批評」一詞的用語,羅氏有何澄清的意見?請逐一析述之。(100年)
羅根澤對於文學批評界說採廣義,其理由有三個,第一他認為批評者有其職責,是為了指導作者和讀者,第二是各人批評方法及立場不同,第三研究文學批評的目的,另外羅根澤提到「批評應改為評論,因『既不概括,又不雅馴』」,但是因為當時人們流行用「批評」為名,故其只好承襲流行繼續使用「批評」二字。
七、請先詮析《新唐書‧文藝傳序》:「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無慮三變。」又云:「今但取以文自名者,為〈文藝篇〉。」之意涵;其次,若以羅根澤取用「文學」界說之理由為據,試分辨上述《新唐書》所涉「文學」的範圍,是屬於文學界說的哪一類?並說明所指陳的理由。(103年)
《新唐書》所涉「文學」的範圍,是屬於文學界說的折衷義,因為羅根澤認為折衷義是比較而來的,沒有絕對只有比較。
八、「批評」詞彙從何而來?羅根澤對此有何意見?請就所知簡要說明之。狹義文學批評與廣義文學批評究竟有何不同?羅根澤取用何種界說?其所持理由為何?試逐一說明之。(102年)
批評一詞來自英人森次巴力《文學批評史》,羅根澤以為批評的定義分為狹義與廣義,狹義為文學裁判,廣義為文學裁判、批評理論及文學理論,其選擇以廣義作為界說,理由為第一他認為批評者有其職責,是為了指導作者和讀者,第二是各人批評方法及立場不同,第三則是研究文學批評的目的,而狹義及廣義批評不同的地方,即為廣義的批評過程相較狹義更為繁複。狹義只需要批評的前提及進行兩個過程,廣義則是需要七個過程,有批評的前提、進行、立場、方法、錯誤、批評。
九、何謂廣義的文學批評?羅根澤採取何種文學批評界說?其所持理由為何?再者,何謂批評的批評?請據所學列舉古今相應的實例兩則以証說之。
(103年)
廣義為文學裁判、批評理論及文學理論,其選擇以廣義作為界說,理由為第一他認為批評者有其職責,是為了指導作者和讀者,第二是各人批評方法及立場不同,第三則是研究文學批評的目的,而狹義及廣義批評不同的地方,即為廣義的批評過程相較狹義更為繁複。狹義只需要批評的前提及進行兩個過程,廣義則是需要七個過程,有批評的前提、進行、立場、方法、錯誤、批評。批評的批評即是「批評的解釋」,是指合乎詩人或創說人的意旨之言論。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潘人木〈蓮漪表妹〉
潘人木成名之作《蓮漪表妹》可以視為作者的半自傳小說,使潘人木榮為台灣第一個文學獎得主。作者在前言中說:「書中人物全部都是『混合體』,無論外貌與性格都是根據好幾個真人的外貌與性格加以取捨混合而塑造的『假人』」。全書分成兩部,上部為「在校之日」,下部是「蓮漪手記」,作者化身蓮漪的表姊,從收到白蓮漪的來信寫起,以倒敘手法,在上部替讀者們講述他和表妹白蓮漪在大學的時光;下半部則是白蓮漪本人敘述她為共產黨效力,卻得到批鬥的報償,受辱且受傷。
本書和《藍與黑》、《滾滾遼河》、《餘音》並稱四大抗戰(或反共)小說。與其他三者不同的是,本書從生活著眼、細處著手,沒有刻意要宣傳某種思想,或是宣洩不滿憤怒的情緒,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定位在狹隘的反共、抗戰作品上頭,潘人木先生寫作本書時卻是從人生做為起點,記錄自己求學生活,懷念年輕的生命、沸騰的理想,以及日後夢想破滅、身心煎熬的刻骨銘心的痛苦。從這一點而言,本書中表現的人文精神更顯得難能可貴,人性深度的挖掘也更深。我們不妨從小說中敘述的爭鬥和批判,戰爭帶來的離亂,與上述文學界的境況作一個比對,使同學更能夠瞭解作家面對時代風暴的反映。
本書開頭寫在校之日她和蓮漪表妹在大學校園中的愛情追逐、同儕關係、艱困的家境、豐富多元的大學生活,外表看來似乎平淡無奇,其實暗潮洶湧,山雨欲來。原本應該是讀書學習的大學校園,因為戰亂的關係收納了全國各地不同的學生,觀念南轅北轍,加上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勢力滲入校園,擺弄學生意識,各自煽動青年學子,加上國民政府對日本忍辱,對共黨開刀,學生們也各持己見,分門別系,愈鬥愈惡,在學校裡面寫大字報相互批鬥、會議上針鋒相對;到後來上街遊行、罷免教官、攻擊校長、相互殘殺……幾乎到了打仗的地步。最後雖然由警方鎮壓而平靜下來,但也預見了由理想觀念上的差異演變成槍桿子上決鬥之必然。在此我們見到國共兩黨為鞏固自己勢力不惜流他人之血、屠青年之魂的醜態,而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成了被操縱的棋子而不自覺,甚至洋洋得意。潘人木說,共產黨以各種名義活動,造成大學校園內以左傾就是時髦、前進就是愛國的時尚;同學們對照第二節國共內戰始末與第三節左翼作家研讀,會更有心得。
十、試簡述文學批評家、文學體類兩方面與文學批評的關係所在,並請分別列舉相應實例以証說之。(103年)
文學批評是時代產物,同一時代之文學批評不同,是因為文學批評家的個性相異,而文學批評家共分為兩種:專家批評及一般批評,專家批評多領導時代之文學,促成其積極演進,例如:韓愈,一般批評則是反抗時代之文學,是消極改造文學,例如:王充,另外有一種不屬於兩者是比較批評,比較批評的來源是大眾,大眾閱讀文學會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其見解無法成一家之言,且多為哲學思想,故在兩者分類之外。
文學批評不僅隨人而異,也隨文體而異,以詩與文為論,說明從各種角度方面批評詩與文,批評大家韓愈提倡「詩」綺靡緣情,反對質樸無文,提倡「文」簡易載道,反對繁縟緣情;歷史方面認為「詩」來自漢魏六朝之古詩,沈約等人講究聲韻,故於唐代格律縝密,「文」自魏晉六朝駢儷文反響,透過韓愈和柳宗元等人提倡的古文運動,於唐朝集大成;社會政治方面認為「以文治天下,以詩飾天下」;心理方面則是「詩」大多與情感有關,其內容可綺靡,「文」需用理性建設,故內容從簡容易。
十一、試簡述編纂文學批評史的責任為何?有哪些原因造成批評史料的隱藏?編者應有的態度為何?請各就所知簡述之。(100、103年)
文學批評史主要是探述文學批評的真相,故編纂文學批評史的責任為透視過去的文學,獲得相當的批評及文學原理,以指導未來文學,除此之外批評者的批評,也必須根據批評的原理,
十二、
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的關係如何?就歷史的兩種意義而言,文學批評屬於何種?史家責任在求真,但真相常隱藏不見,其原因為何?史家又應如何面對?試就所知加以論述。(101、103年)
歷史的兩種意義分別為事實的歷史與編者的歷史,文學批評屬於編者的歷史,史家的責任多為求真,是因為其追求的僅為記述過去的事實,然而史家應該從「功利主義」之想法變通,透過古事做為今事的借鏡,也就是根據過去變革的事實,指導未來變革的方向,「求真」之後,才能進而「求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