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1

史記(一)─期中考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

大三必修‧史記(一)

自由點閱,請勿自行轉貼

筆記範圍:期中考筆記
一、史記三家注
1.    《史記集解》─劉宋·裴骃注
2.    《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
3.    《史記正義》─唐·張守節注

二、創作來由
司馬遷發憤著書,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忍辱發奮,從沉痛中奮起,用更加堅韌的毅力來完成傳世之作,第二揭露和抨擊統治者的荒淫和橫暴,同情社會的下層人民,歌頌敢於反抗、敢於鬥爭的歷史人物,把個人的不平和憤懣,宣洩在對歷史人物的褒貶上。

三、記史原則
1.    系統性:綜合過去資料改寫成有系統的新事物。
2.    科學性:所述之事必盡量加以考證,有疑者則闕之,不糾纏於荒遠無稽之談,極富科學精神。
3.    真實性:不專為帝王服務,取材廣,注意社會各階層活動,更勇敢地揭露統治階層的黑暗面,不避權貴,不怕罪禍。
4.    逼真性:善寫對話,寫人物音容笑貌,使項羽、張良等歷史人物生動如在目,又以事物烘托人物的心理特徵。
5.    創造性:除了創「紀傳體」外,《史記》系統之完整,規模之宏大,氣勢之磅礡,識見之超卓,絕非斷爛朝報可相比的。

四、史記體例
1.    本紀:共12篇,是全書提綱,以王朝的更替為體,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可分為兩類;一類次以朝代為主,另一類以帝王為主。
記載先秦歷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記載秦漢歷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高后呂雉、漢文帝劉恒、漢景帝劉啟和漢武帝劉徹。
2.    表:共十篇,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大事年表,如:《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這是讀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楚之際所不可少的工具,另一類是人物年表,與列傳互相補充,如:《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等,其重要性為和當時政治經濟關係極大。
  補充《十二諸侯年表》
其記載第一年為周召共和元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年代可據之始。

3.    書:共八篇,一種系統記述典章制度的體裁,也可以說是分類史,如《律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等,其涉及範圍有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史記》初創此體,後班固修《漢書》改書為「志」。
4.    世家:共三十篇,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如:魯、衛、齊、楚等國,實際是本紀的雛形。其中〈孔子世家〉是因武帝時尊崇儒術,而司馬遷景仰孔子,而〈陳涉世家〉是司馬遷對農家起義給予極高評價。
5.    列傳:共七十篇,凡古書中記事、立論、解經的著作。以人物為中心作列傳是自司馬遷始,其中又分為三類;一是一人一傳,如:伍子胥、商鞅,二是兩人或幾個人一傳,稱為合傳,合傳人物多為同一時代或行事相關聯,如管仲、晏嬰,三為類傳,是按人物性質合一,如:〈仲尼弟子列傳〉。

五、 變例說明
超出以上說明之體例標準即為所謂的「變例」,而變例又分為兩類,一為「超遷」,最為爭議性的有〈秦本紀〉、〈呂太后本紀〉、〈項羽本紀〉、〈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外戚世家〉,另一種是「下抑」,如〈黥布列傳〉、〈淮陰侯列傳〉、〈張耳陳餘列傳〉、〈樊鄺滕灌列傳〉、〈張丞相列傳〉等等。
而作者認為司馬遷之所以這樣分的原因是來自於他平等的士道觀,但是和傳統儒家的思想有所衝突,也因這樣而招致許多後代封建文人的批評。在文中所舉的篇章,劉知幾《史通》、范曄《後漢書》等,皆以「正名」的觀念,來對司馬遷所分的篇章提出疑慮。
  舉例說明:
本紀為後人所議論主要有三篇:一為〈秦本紀〉,秦自莊襄王以上,就其地位來論還是諸侯,應編入「世家」而非「本紀」,在本篇論文是說到,秦人在昭王時以取得實際的指揮天下之權,而司馬遷也因為這點作〈秦本紀〉,此論雖無失誤,但是筆者覺得站在司馬遷希望藉著〈秦本紀〉來達到科分條例,舉其大綱的目的會更佳,也就是在其自序中提到的「科條之」,理由除了秦未來的霸業其實出自於先祖,在以前的時候在各國的影響力就有一定,更因為諸侯史記大多散佚,獨有秦史保存,要舉綱領,當然將秦史列入本紀了,才易於將分裂的各國局勢做個完整的統合。另一篇即為〈項羽本紀〉,雖為霸王之名,卻歸於本紀,是因其「分裂天下,而分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霸」即為伯的借字,伯,即為長也,霸王即為諸侯之長的意思,在秦漢之際的混亂時刻,項羽可說是中國實際的統治者,不管在實際的掌權,或是交代整個歷史政權脈絡,都具相當一定的指標性。第三篇即為〈呂太后本紀〉,惠帝名義雖為一國之君,但實際政權卻是掌握在呂后的手上,在史紀中也記載到,在人彘一事之後,「惠帝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故整個時代的脈絡還是掌握呂后的手上,政皆其出,自然以其為那時代的條列綱領。
世家具爭論性的「超遷」篇章主要有〈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和〈外戚世家〉以及許多應列入世家卻歸於列傳的篇章,例如:〈黥布列傳〉、〈淮陰侯列傳〉、〈張耳陳餘列傳〉、〈樊鄺滕灌列傳〉、〈張丞相列傳〉等等。若為統一原則,以自序中論道的「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來衡量,我們可以知道世家所敘之人物,都是對統治者盡了「輔弼股肱」的責任之臣,不單單是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已。
好比〈孔子世家〉,雖孔子不為周室之臣,在當代也並非受到執政者的重用,在之後在西漢公羊學派的宣揚之下,孔子思想成為統治者所遵行的思想,而其言行也成為後世人們的行事標準,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確佔了相當大的地位,但是這原因並不見得是司馬遷將孔子列入世家的理由,因為司馬遷的思想其實是各家兼容的,並無特別偏向哪一家,雖推崇孔子,但推許的地方也僅只於其政治道德上的操守和其理念,也無法預期孔子的思想會影響未來後世這麼深遠,他將孔子列入世家是因為在漢人觀念中,孔子垂教乃是「為漢制作」,他的功勞,實在當代功臣之上;在自序中說到:「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於後世。」,便為這意思。
而〈陳涉世家〉,是關於漢家的興起,沒有陳涉首先發難,也沒有天下群雄的群起抗秦,在自序中:「天下之亂,自涉發難」,高祖本紀也道:「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陳涉世家載:「高祖時為陳涉置守郡三十家 ,至今血食。」 這表示即使是劉邦,也承認陳勝的首難之功,可見陳涉對於漢家雖然沒有直接的功勞,但是間接的原因也相當大,甚至可以說,若是沒有陳涉的發難,或許就沒有漢家,故將其列入世家。
至於〈外戚世家〉,雖在拙文並沒有著墨於此,但其也為相同體例較具爭議性的篇章。將后妃列入「世家」,是因為他們對於統治者的輔弼之功獨大,甚致影響力超過一般的功臣良將,在外戚世家的開頭論到:「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以末喜;殷之興也以有狨,紂之殺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即為此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